武汉这么大范围运冰块,好久不见

这么大范围运冰块,好久不见

近几天,武汉市正抓紧进行全员核酸检测。正值暑热,核酸检测的地点大多是在户外,空调难以覆盖,检测人员还要全身穿着防护服。为了尽可能给医护工作者一些清凉,不少社区检测点都运来了大冰块,放在检测人员附近。

zx907。wUhAnEws。cN

近些年,大范围使用冰块降温的场面已经比较少见。在此次抗疫之前,仍在大量使用冰块降温的,主要是某些必须高温作业的工厂、某些必须室外作业的工地,还有某些特别娇贵的国宝级动物。

这么大范围运冰块,好久不见

2019年,建筑工地上运冰块降温

这么大范围运冰块,好久不见

这个场景大家都很熟悉

zx907。wUhAnEws。cN

历史上,广泛使用冰块降温的方式,在上世纪空调尚未普及之时比较常见;更早一点,在冰箱尚未普及时,冰块还是重要的防暑物资。

武汉制冰历史已有130年

冰块这种如今看起来寻常的物品,在历史上很长时间里,都需要花费大量的劳力来获取、贮藏、运输。关于“古人如何避暑”的相关论述颇丰,在此不赘述。

这么大范围运冰块,好久不见

清代搬运天然冰场景,和之前数千年差异很小

zx907。wUhAnEws。cN

具体到武汉这座中国工业化较早的城市,距离古代的“砸冰运冰”其实也不算太久,至今刚好130年。

1891年7月,汉口制冰厂生产出了第一批工业化冰块。这是一个如此值得纪念的事件,甚至登上了当时的英文报纸《北华捷报》的头条位置。“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尝试,我们制冰公司的机器终于开始运转。现在,任何数量的头等冰块均可生产,2分钱一磅。”

这么大范围运冰块,好久不见

1891年对武汉制冰成功的报道,标黄部分

然而,之后的十余年间,这家企业的产品似乎并未在武汉广为流行。直至1904年,著名的“和利冰厂”开张,工业化冰块才算是让武汉人初步有了印象。

关于和利冰厂的故事,我们之前曾在《二厂汽水兴衰极简史》一文中有所讲述。这所冰厂号称采用“蒸馏水”制冰,水质清洁,跟当时仍在中国各地广泛使用的天然冰块相比,卫生条件简直是天上地下。考虑到抗战期间和利冰厂为中国难民大量供水的情况,他们可能有一条专用的自来水管道,或者是冰厂内本身有净水制备装置。

这么大范围运冰块,好久不见

和利冰厂的广告

虽然工业化制冰更加卫生,但由于历史上中国工业水平有限,直到建国后,为了满足广大人民快速增长的生活需求,冷冻企业仍然需要大量使用天然冰块。上世纪50年代,上海、武汉、广州等南方大城市的冷冻企业从东北运冰,是件并不稀奇的事情。“东北冰”数量以吨计,往往一运就是几千、上万吨。

长途运冰,不仅花费巨大,而且路途中损耗严重。这种情况,直到1959年中国改进了制冰技术,才逐渐有所改善。

当时,上海水产供销公司冷冻厂用了三个多月时间,独立研发出了快速制冰技术。一块百余斤的冰块,制备时间从过去的20小时缩短到了3.5小时。自此之后,在冷冻企业领域,“东北冰”渐渐成为历史名词。

快速易得的工业冰块,让“冰块降温避暑”这种方式,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家。

没有空调就靠冰

1957年,法国著名摄影师马克·吕布(Marc Riboud)成为第一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,之后曾数次受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来到中国。

马克·吕布去过中国很多城市,对武汉也很熟悉,曾拍摄过武钢和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。在他的回忆中,对武汉最大的印象就是“热”。

1971年,马克·吕布注意到夏天的武汉人摆“竹床阵”睡在大街上,希望也能够跟他们一起睡一下竹床。他的这个要求并未被满足,但是接待方也觉得确实太热,于是当天就让宾馆准备了一口大水缸,缸里放进冰块,再吹电扇降温。马克·吕布表示,他最开始摸不着头脑,等明白过来以后便拿起了相机。

这么大范围运冰块,好久不见

马克·吕布镜头下的冰块降温

用水缸装冰降温的方式,在当时是规格很高的接待方式。据当时的中央警卫员回忆,在中南海还没有安装空调的时候,警卫员每到夏天就去取来冰块,放在铝制、木制大盆内,在中央领导的办公室和卧室里各放二三盆,用以降温。这个办法效果很好,警卫员们还因此受到了领导的表扬。

用冰块降温并非领导和贵宾专享,一线工人同样有这样的待遇。在武汉,最典型的就是武钢。由于钢铁冶炼是典型的高温作业,从武钢建立开始,每到夏天,武钢都会从武汉市冷冻厂订购大批的冰块,用于工人的防暑降温。

在上世纪80年代,随着制冰技术进步、经济条件改善,“夏季为员工发冰块”这种做法渐渐从武钢等高温作业的企业扩散开来,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国企纷纷效仿。

笔者祖辈曾供职于交通部二航院。笔者年幼时,夏天经常跟着大人拿着塑料桶去食堂领冰,印象颇深。食堂发的冰块不算太大,一个常见尺寸的塑料桶堪堪装下。拿回家后,再换成大塑料盆,用锤子和锥子把冰块凿碎,用来冰镇绿豆汤、酸梅汤等。冰块坚硬光滑,这项工作颇有难度。笔者当时常想,若能有一种专门工具用来敲冰才好。多年以后,读苏联历史,方知世上有种利器,名为“冰镐”,算是圆了我儿时心愿。

这么大范围运冰块,好久不见 zx907。wUhAnEws。cN

近年某些高校给学生发冰,笔者幼时去领冰大体上就是如此

zx907。wUhAnEws。cN

差不多和笔者奋力凿冰同一时期,冰块开始出现在高考考场上。

1983年武汉高考,时值7月,天气极热。据当年在武钢四中考场的考生回忆,监考老师为每个教室送来了冰块,让考生在酷暑中平静了许多。还有外地考生来到武汉,对此惊羡不已,“来武汉上大学后,我给亲戚家弟弟送考时,看到考点附近工作人员正在运巨大的冰块,很惊讶。原来,武汉的考场是用电扇吹着冰块降温的,我很是羡慕。”

如今,用冰块降温的场景难得一见,但无论是呼之即来的冰块,还是冰块旁整齐有序检测核酸的工作人员与武汉市民,都正彰显出这座城市的发展与进步。

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作者:武汉热线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uhanews.cn/a/5054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