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通成”到“老通成”再变成“老通城”

从“通成”到“老通成”再变成“老通城”

历史上“老通城”的四次不同招牌

近年来,老通城的名气越来越大,远不是旧时“不到老通成,不算到汉口”俗语的内涵,除了它“三鲜豆皮”很受到大众喜欢,还有很多对它背后故事善意的宣传。不过我在网络上一一看后,发现误传甚多,其中的事实要我几十万字的三部曲小说《汉口老通城曾家》才能说清。这里,仅就店名写下这篇还原历史真相的文章。

以前尽管我也曾多次对媒体说明,并数次向“百度”上传意见,但网络所见对于“老通城”的名称解释还是以谬传为主流。本人这里不是为了招牌争命名权,而是为了向全国人民说出这个创建九十多年的老店的真实历史故事。

甚至我在写此文时,“头条”的发文助手都和其它网站一样,不断要给我纠错:要我将“通成”改成“通城”!

事实上,文革前,武汉根本没有“老通‘城’”!

1928年,湖北省银行在大智路口建起了一排三层的门面楼房时,我爷爷曾厚诚已在汉口打拼二十几年了。他当时已经成了家,也开过汤圆面食店。他看准了大智门地理位置的发展前途(当时在汉口还算边远地带),果断地咬牙抢租下了其中的一幢,也就是大智路三号,开办了“通成饮食店”,于1929年开始营业。

本来他很想租下“一号”的,但是他约同几个商家前去省银行洽谈时,大度地把一号让给了当时比他实力更强的老朋友祁家父子,后者在一号开办了“祁万顺餐馆”。

zX907。wuhaNeWS。Cn

“通成”开始营业时供应面食、汤圆等小吃,几年后,发展成苏菜风格的餐馆。

这里来解释“通成”招牌的来源。

按照我父亲(曾昭正)生前对我的解释是,祖父(曾厚诚,原名曾广清)年轻时,曾在轮船上当茶房,经常到上海。茶房们都喜欢去一家叫“通成”的饮食店。那店的大约位置在城隍庙附近天官坊一带。木板楼,两层,楼下卖小吃,楼上卖酒菜,价廉物美,深受跑船的茶房和一般小市民欢迎,给他的印象极深。

我祖父文化程度不高,认为这招牌吉祥,寓意“通达成功”。 通成通成,说起来也顺口,“成”字又与他的名字“厚诚”谐音。因此就用上了。

没听说过现在有人解释的“通城之路”寓意

1934年,我爷爷又在“通成”旁边开办了“大智旅馆”,1935年他又在法租界参股“万国旅馆”。但就在他的事业欣欣向荣时,那场使中华民族蒙受空前劫难和牺牲的战争降临了。

1938年10月,武汉沦陷入日寇魔掌。“通成饮食店”被迫停办。爷爷将小儿子(曾幼诚)送到上海他大女儿(曾子平,当时名曾颖明)处,自己与我奶奶、二姑(曾竹恒)、表兄(曾秋明)流亡重庆。我父亲、三姑(曾竹冰)逃离武汉后,也历尽艰险、先后到达大后方。全家流亡长达七年。爷爷在那边又经受了几次经济上的沉重打击,几乎破产。直到抗战胜利才重返汉口。

爷爷立志恢复体现他人生价值的“通成饮食店”,但此时餐馆旧址已由“国民党平汉铁路特别党部”占用,”大智旅馆”也被炸毁了。爷爷只得联合众租户多次交涉、花钱送礼,铺面终于腾出,餐馆得以在原址重新开张。

爷爷文化虽不高,但他选用了一个“”字来标榜其资历和渊源,以“老通成”作为招牌,令我辈叫绝。

餐馆再生后,顾客们带着浓郁的怀旧情节又蜂拥而至。“老通成”似乎成了汉口人民不向侵略者屈服而终于胜利的某种象征。

现在去“市档案馆”,可查阅到馆内现存的民国三十五(1946年)年“汉口市汤圆面粉业同业公会调查表”和“汉口市政府办理商业登记月报表”。上显示:

商号名称:“老通成”;

店址:大智路三号;

营业种类:汤圆面粉熟食;

资本金额:一百万;

会员人数:39人;

理事长:曾厚诚。

我爷爷靠多年铸成的信誉和江湖关系,艰难地营造和维持着 “老通成”经营旺盛的表象。以后,在我父亲的得力帮助下,终于再次走向辉煌。以高金安为代表的一帮优秀厨师使它以“豆皮大王”闻名于世。顾客蜂拥而至,有飞机服务员曾经多次将豆皮打包带到台湾!

不到老通成,不算到汉口”成为远远超出武汉市境的俗语。

我爷爷1953年去世,那时中国工商业的“社会主义改造”还未开始。遵照他的遗嘱,我的父辈们慷慨激昂地要求把“老通成”和他的资产“裸捐”给国家。因为没有先例和明确的政策条款,一度难倒了当时的市领导,以至一直汇报到了中央。1955年,老通成终于正式挂牌“国营”

两年后,毛泽东主席两次亲临“老通成”,品尝它的招牌小吃“三鲜豆皮”,接见职工并与他们亲切交谈。使这个餐馆名声顿时传遍全国。

从“通成”到“老通成”再变成“老通城” zX907。wuhaNeWS。Cn

1957年毛主席与老通成员工合影

此外,还有刘少奇、周恩来、朱德、邓小平、董必武、叶剑英、李先念……外国元首金日成、西哈努克……都到过“老通成”。使得这个餐馆和“豆皮大王”的声誉空前。

从“通成”到“老通成”再变成“老通城”

1958年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图书《毛主席到了老通成》(来源:百度网)

从“通成”到“老通成”再变成“老通城” zX907。wuhaNeWS。Cn

一张老《武汉晚报》(来源:汉网)

直到60年代中期,餐馆的招牌都还是“老通成”(据说为武汉著名书法家杨树谋先生所书写。),“”字并没有土字旁。我上面展示的照片可以为证。

文革开始后,全国一窝蜂地破旧立新,街道名、店铺名几乎改光,连毛主席光顾的历史光环都没能帮助“老通成”守住招牌。店名被改成了“东方红饭店”。

到了(大概是)1976年,餐馆在李先念同志的亲自过问下恢复老店名,重新装修。1978年重新开业。不知是李先念同志批文时、还是在书法家周永基先生手书店名时、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、在“成”字边加了个“土”旁。餐馆里没有文化人,谁都没把这当成大事,从此以后,“老通成”就变成“老通城”了

zX907。wuhaNeWS。Cn

正好大智路口就位于当年汉口城堡的大智门处,人们于是推想,餐馆位于当年通向老汉口的“通城之路”,“老通城”的名字一定是由此而来。

zX907。wuhaNeWS。Cn

不管怎么说,这个解释很为广大民众所接受,而“老通城”以后的成就更让这招牌闪光。

从“通成”到“老通成”再变成“老通城”

90年代老通城的一楼大堂

应该说明的是:这个以“豆皮大王”自居而闻名于世的餐馆的顶峰九十年代时,用的招牌就是大家熟悉的现招牌“老通城”。当时的领导人就是武汉餐馆业的杰出干部张斌同志。

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作者:武汉热线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uhanews.cn/a/5135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