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桥通车前,武汉人如何过江?

大桥通车前,武汉人如何过江?

11月22日,湖北省发改委官网证实,武汉市将再建一座跨江大桥,连通江岸区后湖大道至青山区工业大道。目前,发布的消息中,该长江大桥正桥部分约3780米,桥宽42米。

ZX907.wUHANewS。cN

自从1957年首座武汉长江大桥落成以来,武汉人又先后经历了“咬牙兴建二桥”(详见《30年前,武汉咬牙建环线》)的艰苦奋斗和新世纪以来先后兴建十座长江大桥的飞速发展。那么,在武汉长江大桥兴建之前,武汉三镇之间又是如何往来?

前轮渡时代

早在汉口还不存在的时候,汉阳和武昌之间的交通已经十分发达,民间渡船是两岸往来的主力,船型主要是小木划,其基础设计至晚到唐代应该已经定型,一直到上世纪晚期仍可在长江、汉江上看到零星存在。

ZX907.wUHANewS。cN

从唐代开始,政府就已经依法管理渡口、渡船,颁布了《津渡法》并派兵驻守,维护了渡运秩序。唐代法律规定,凡是制定的津渡处所,不设渡船者,或者未经允许擅自移动桥梁及渡口者,津主、津令、津丞这些管理人员都要受到惩治。如果因此影响了交通,则肇事人要被杖打一百。此外,渡船的费用是固定的,船家无故提升渡船费用,同样是违法。

说起长江上渡船费用,至少在清代非常便宜。《汉口竹枝词》里称,“五文使从大江过,两个青钱即渡河。去桨来帆纷似蚁, 此间第一渡船多。”也就是过长江5文铜钱,过汉江2文铜钱。清代米价较低的时候,2文钱可以买到1斤左右的米,按米价折合成购买力,大概相当于现在1-2元人民币。

便宜是便宜,但这种小木划安全性不太稳定。长江、汉江上,如果不起风,大体还比较安全,甚至用澡盆都能划过去,去年就有一位武穴的小哥演示过用澡盆划到九江。但如果有风浪,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。此外,两江交汇之处,水流湍急,也容易遇险。之前,我们在《武汉水上救援往事:一支队伍的200年传承》一文中介绍过晚清的长江救援队伍,主要救援目标就是因为风浪而遇险的渡江者。

19世纪60年代,汉口开埠,三镇商贸往来日益频繁,再靠小木划渡江,渐渐就不太够用了。

轮渡的兴起

1900年,武汉的利记公司和厚记公司各自在长江上开设两条轮渡,开启了武汉过江的轮渡时代。

大桥通车前,武汉人如何过江?

民国时代的长江轮渡

ZX907.wUHANewS。cN

当时,每日赶乘长江轮渡的学生、上班族、游客、公干、谋生者源源不断,轮渡公司盈利丰厚。尤其是每礼拜六傍晚,武昌人们纷纷乘船到汉口繁华商业区过周末,长江轮渡生意特别好。

不久之后,利记公司歇业,其业务迅速被安合、和春公司接手。这两家公司先后开辟了汉口“汉江口”至武昌“汉阳门”、武昌“平湖门”至汉阳“东门”的航线。1915年,济川公司又开辟了汉口“英租界”至武昌“汉阳门”的航线。1923年,公济公司创立汉口“江汉关”至武昌“汉阳门”航线,其乘客流量逐渐超过“汉江口”,成为长江轮渡客流量最大、最重要的航线。

上世纪初,虽然轮渡已经开始初具规模,但传统的木划子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,因其经营灵活,随到随走,一直是轮渡的有效补充。有急事的乘客,在天气合适的情况下,通常会选择木划子,而大多数没有急事的乘客则会选择轮渡。名义上,渡江的小木划在新中国建立之后被陆续依法废止,但实际上并未彻底禁绝,一直留存到了改革开放之后。

这就像之前没有禁“麻木”的时候,公共汽车站附近总有“麻木”停靠;如今禁了“麻木”,在较偏远的城区公交站依然有“麻木”停靠,一样的道理。

开设之初的20多年,武汉轮渡一直为商办民营。1926年10月,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,设立湖北省航政局,直接经营过江轮渡,此为武汉轮渡公营之始。

旧中国轮渡乱象多

新中国建立前,虽然全社会上下都知道长江轮渡对武汉交通的重要性,但是许多旧时恶习,积重难返,轮渡上乱象颇多。

ZX907.wUHANewS。cN

代表性的乱象之一,是“坐船不买票”。本来,过江轮渡凭票准乘,对所有乘客都是平等的。然轮渡职员在实际操作中却造成了富贵者享有优先权的事实,以致时人抱怨阔人乘轮渡是有特权的。据当时媒体报道,“阔人上轮渡,从出口进,并且不买票,其用意大概是要自别于普通人。有时阔人多了,穷人不得不在铁栅外默等,甚至这班船等不着,不得不等候第二班船。”

除了富贵人家之外,军人、警察也有类似操作,特别是在抗战复员后,因金融紊乱,物价飞腾,众多的退役军官和残疾军人穿一件旧军衣拒不购票,跟随他们一起渡江的亲友也拒不购票,并且经常大打出手,殴伤验票人员。话说,相声大师侯宝林也曾在其作品中反映过类似情况,说的是乘公交车,与轮渡相仿。到了武汉,精明的商人乘着这股歪风,又玩出了新花样:明明是过江做生意,也穿一件旧军衣“混票”,无人敢管。

除此以外,就是轮渡码头和船只上总有大量乞丐、小贩,“叫卖冰棒之声当贯于耳,幼童卖报之声亦常注于耳”还有一些不良药贩以三寸不烂之舌,宣称自己的药品包治百病,于各班轮渡上流动兜售,诱使乘客上当受骗。

除此之外,建国前大多数轮渡的硬件水平颇为堪忧,防雨条件很差,一遇风雨就满船皆湿,当时的媒体有生动白描,“挤到了船上,只有把生命抛给风雨,船摇晃得比平日更厉害,迎着风雨,开得又慢,人们于是更加焦急。那些渡轮,顶篷有的已付阙如。上舱的顶板上面没有盖油布,雨水到处滴落,没有一张板凳是干的。下舱亦复如此,加上门窗被挤紧的人塞得水泄不通,让乘客像畜生一样关在这黑箱子里。”

当时,风雨天乘坐轮渡,不仅难受,而且场面恐怖——每逢下大雨的时候,乘客总是全部拥挤在轮渡有雨篷的一侧,致使船身失去平衡。尽管工作人员苦心劝说,所有的人依然宁肯冒着翻船的危险,也不愿意站到轮船的另一侧。幸运的是,数十年间,居然并未因此而出现过轮船倾覆的事故。建国前,武汉轮渡历史上最大的事故发生于1947年9月6日,无关航行,而是卖票卖多了,乘客挤断跳板栏杆所致。

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作者:武汉热线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uhanews.cn/a/5532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