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30万市民“第一声啼哭”在此响起,产房老物件见证助产士温暖传承

武汉30万市民“第一声啼哭”在此响起,产房老物件见证助产士温暖传承

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待产室一隅,矗立着一只喇叭桶状小木棍,这是一个胎心听诊器。不打眼的小身材,在20多年前有大作用,是当时医护人员听诊胎心的一种工具。科室一直完好地将它留存下来,每当年轻的新助产士、护士们入职,胎心听筒就要重新“上岗”。

“用耳朵听,是产科护理人不能丢的技术”

如今已有了更快更精准的电子胎心仪,为什么还要留用20世纪的老物件?

“使用木质听筒一只手扶着听筒,一只手掐表数数,在这样的条件下,锻炼出护士、助产士分辨出胎心细微变化的敏锐洞察力。”有22年护理经验的产科护士长沈苏桃说。

“上一辈助产士靠一双手触摸婴儿,一双耳聆听胎儿的心跳声,一双眼觉察蛛丝马迹的异常情况,一张口对产妇进行健康宣教、鼓励他们。”

木质胎心听筒。通讯员马遥遥 摄

Zx907.wUHANews。cN

听胎心、理变化、查原因,是沈苏桃1999年在当时的武汉市中心医院产科实习时,学到的第一课。每次查房,带教护士用听筒掐着表听一遍后,再让她听一遍,验收学习成果。

她至今还记得“4步听诊法”:一“摸”胎儿头,找到背部听胎心;二“贴”孕妈肚,根据腹壁的脂肪厚度调整用力大小;三“辨”心跳声,确保听到的是胎心“滴答,滴答……”像钟表一样的这种声音,而不是副主动脉“咚咚咚……”的声音;四“数”跳动数,正常心跳是120到160次,心跳过快过慢都必须第一时间处理。

23年过去了,医院现在普遍使用多普勒胎心仪,心跳次数直接显示在仪表盘上,省了“摸”“数”两道步骤,沈苏桃也从实习护士成长为护士长。

听胎心的培训、掌握用听筒听诊仍然是她教给新入职护士们的第一课。“对胎儿的健康来说,每一种胎心听诊方式,都是产科护士最基本的操作、不能丢的技术。”沈苏桃说。

“医疗器械20余年来一直在更新,但背后的灵魂是护理人高度的责任感和灵敏的反应力。”

“守护老物件,背后是对护理精神的传承”

Zx907.wUHANews。cN

“我们守护的是两个生命,肩上的责任很重,一定要细心再细心。”常嘱托年轻助产士的产科老前辈朱文娟护士,今年1月正式退休了,她是沈苏桃的带教老师。

沈苏桃护士长用胎心听筒示范“四步听诊法”。通讯员李蓓 摄

“朱老师平时人很和蔼,但只要进了产房就变得十分严格,如果我们的动作做错了,就会严厉地用动作提示我们,受了批评之后,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了。”沈苏桃回忆起23年前在产房的护理学习说。

因为一代代老一辈护理人的薪火相传,对年轻的助产士毫无保留带教,将多年临床积累的过硬的护理、助产操作技能,悉数相传,帮助年轻助产士不断提升专业能力,为产妇提供高水准的贴身护理,让中心医院产科始终是百姓信赖的“生命孕育之门”。

Zx907.wUHANews。cN

20世纪60年代,中国妇产科学界有“北有林巧稚,南有高欣荣”的说法。武汉市中心医院的妇产科在省内外享有盛誉,不少产妇慕名到中心医院生产。据不完全统计,60多年来共有约30万武汉市民的“第一声啼哭”在此响起。

在高欣荣等科室老一辈专家的言传身教下,“担当”二字成为武汉市中心医院妇产科的传家宝。

“在我心里,木质听筒是一份我们和老一辈助产士的深度链接,当年曾经带教过我的许多优秀的护士、助产士,如今已经退休,他们使用过的老物件是留给我们的精神寄托。我希望让年轻的助产士,在感受产房老物件、学习老诊法的同时,将我们引以为豪的护理精神一直传承下去。”沈苏桃说。

Zx907.wUHANews。cN

(记者江梦晴 通讯员马遥遥 李蓓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作者:新资讯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wuhanews.cn/a/85405.html